揭秘|中国高铁:从引进到引领
您当前的位置 : 首页 > 新闻展示 > 行业知识

揭秘|中国高铁:从引进到引领

2023-12-30 行业知识
详细介绍

  2015年,一位在中国旅行的瑞典人乘坐京沪高铁时,将一枚硬币竖立在疾驰列车的窗台上,这枚硬币竟然站立了8 分钟。这位外国友人将这次试验录制成视频,传到YouTube上,引起了全球热议,又一次让中国高铁在整个世界扬名。

  1978年10月26日,时任国家副总理的乘坐新干线列车赴文化古城京都访问。他对随行的记者说乘坐新干线列车的感觉:“就感觉到快,就像推着我们跑一样,我们现在正合适坐这样的车!”

  1990年,在乘坐新干线年后,铁道部完成了“京沪高速铁路线路方案构想报告”,这是中国首次正式提出兴建高速铁路。

  1991年,经国务院批准,广深准高速铁路立项。同年12月,广深铁路改造工程开始动工。

  1994年,国务院批准了开展京沪高速铁路预可行性研究。同年,改造后的广深铁路开行中国首列准高速旅客列车,运行时速在120—160公里之间,广深铁路也成为中国第一条准高速铁路。

  1998年6月2日,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大会上,时任国务院总理向过千位院士提出“京沪高速铁路是不是能够采用磁悬浮技术?”的问题,从而引发了当时在社会上颇具影响效应的“高速轮轨”与“磁悬浮”大争论。至2002年,双方都进行了大量前期研究,并建成了具有示范性质的试验工程——秦沈客运专线和上海磁悬浮示范运营线。今天,这一切都已成为过眼烟云,我们正真看到高速轮轨方案最终胜出并且已经被应用。

  1997年4月1日,中国第一次铁路大提速,最高运行时速达到140公里。这一次提速是中国铁路运输的一次变革,开启了中国铁路大发展的时代。

  1997年,1998年,2000年,2001年,2004年,2007年,中国铁路完成了六次大提速。

  1999年8月16日,中国第一条客运专线秦沈客运专线(秦皇岛-沈阳)开工建设。

  2003年10月12日,秦沈客运专线正式开通运营,设计时速200公里,并预留250公里的提速空间,山海关至绥中北区间可进行时速300公里试验。

  2004年的第五次铁路大提速,几条干线的线公里列车的要求,达到了国际上高速铁路的运行标准。至此,中国的高速铁路建设,可谓“万事俱备,只欠东风”。

  2007年的第六次大提速,白色的“和谐号”动车第一次进入了中国人的生活,而这一次提速最高速度达到了250公里,这也是既有线提速能达到的最高速度。

  2004年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发布后,中国开始步入高速铁路的大规模建设时期。

  2005年9月25日,郑西铁路客运专线日,京沪高速铁路开工建设,是世界上标准最高、顶级规模、一次建成线路里程最长的高速铁路。

  2008年8月1日,北京奥运会前夕,京津城际建成通车。这条铁路是中国第一条设计时速300公里的高速铁路,也是中国打造自主高速铁路品牌CRH的第一炮。

  2010年5月12日,成灌城际高速铁路(成都—都江堰)开通运营,设计时速200公里。采用了我国自主研制的CRTSIII型无砟轨道结构,被看做是

  战略和高速铁路技术国产化的重要成果之一。2010年7月1日,沪宁城际高速铁路开通运营,该线公里,在开工建设后,设计经过3次变更,2008年11月设计时速提升至300公里,2010年3月10日,设计时速提升至350公里,上海和南京之间78分钟即可到达。2010年9月28日,CRH380A 型动车组在试运行时跑出了416.6公里的最高时速,中国高铁进入400公里

  2010年10月26日,沪杭客运专线,也称为沪杭高铁,正式开通运营,设计时速350公里。2010年11月15日,京沪高速铁路全线A动车组在京沪高铁枣庄至蚌埠段综合试验跑出486.1公里时速,该速度是世界铁路最高运营速度纪录。

  2015年,合福高铁、沈丹高铁、吉图珲高铁及成渝高铁等一批新建高速铁路投入运营,使我国高速铁路总营运里程超过1.9万公里。

  2016年1月22日,印度尼西亚雅加达至万隆(雅万)高速铁路开工仪式在西爪哇省瓦利尼举行。雅万高铁是中国高速铁路从技术标准、勘察设计、工程项目施工、装备制造、物资供应,到运营管理、人才培训、沿线综合开发等全方位整体走出去的第一单项目,实现了“中国高铁走出去”全产业链输出的历史性突破。

  高铁建设过程中涉及轨道、空间线路、路基、桥梁、隧道等方面的规划与建设,与常规铁路建设相比,高速铁路对路基、隧道、桥梁等结构物的要求更高,需要更高标准的建设。

  高铁将路基工程由传统的“土石方”理念转变为“结构物”进行设计,形成了地基处理、路基填筑设计实施工程技术标准,确保高铁路基长期稳定和平顺。2

  进行高铁结构选型、材料等方面技术攻关,确保高速列车通过时,桥梁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。3

  采取特殊洞口结构,增加隧道断面,优化断面型式,大大降低列车进入隧道和会车时的压力波,满足旅客舒适度的要求。4

  针对高铁面临的区域地面沉降,采取稳定地下水,桥梁轨道设置调高部件等综合措施,及时作出调整线路平顺度。针对软土、岩溶等地区,采取桩板桩网及堆载预压等新结构、新工艺控制沉降。针对路基、桥梁、隧道下沉规律不同,通过在连接处设置过渡措施控制下沉差异。5

  针对北方地区防冻研究采取专门路基材料,提高路基防冻能力。强化路基排水能力,降低地下水,并采取封堵措施。哈大高铁冬季冻胀值控制在了5毫米以内,未对高铁运行造成影响。6

  隧道穿越山岭、城市、水下,修建中常常会遇到岩溶、高地应力等问题,通过超前地质预报,钻探等获取围岩准确信息,通过“注浆封堵、加固底层”解决涌水突泥问题。通过疏排或封堵岩溶水,加固岩溶,修“隧中桥”,解决岩溶问题。通过预释放应力和特殊支护,解决高低应力变形问题。7

  研发900吨提运架设备和大口径钻机、爬坡吊机等设备,成功解决深水大跨桥梁施工难题。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是世界上设计时速250公里、主跨跨度最大(504米),设计荷载最高的公铁两用斜拉桥。在建的沪通公铁两用长江大桥主跨达到1092米,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桥梁建造史上新的里程碑。8

  风力较大时要影响弓网受电,横向风对车体产生侧向力,12级风以上有可能导致高速列车脱轨,风沙堆积严重时会掩埋钢轨,为此研究采用防风墙,研发除沙车等设施解决风沙问题。9

  我国高铁全部采用无缝线公里没有一个轨缝,现在坐高铁听不到过去的声音了,为什么?因没有轨缝了。无缝线路面临强大的温度力,为避免高温胀轨影响行车,研发的高强度钢轨、高标准扣件和道岔、无砟轨道等新产品,通过强大的线路阻力限制钢轨伸缩,通过合理确定锁定温度,采取合理施工工艺,确保道床和钢轨不产生突变。

  我国动车组均采用交直交传动,接触网上的交流电经过受电弓与变压器之后,被整流成直流,再逆变成交流通入异步牵引电机。2

  高速列车在运行的时候,列车速度越高,受电弓与接触网的良好接触就越难实现,这就是弓网关系。3

  高速下,轮对与钢轨之间的蠕滑、轮轨动力学、运动稳定性、曲线通过性能,这些基本上可以归纳到转向架中。4

  要实现整流和逆变最根本的是器件,所以动车的运行必须要大功率的可控器件。其中以IGBT为代表。其次,逆变器和整流器的拓扑结构决定了输出的性能。再者,整流器和逆变器的控制技术也很重要,而且控制技术牵涉到整车的运行策略和工况,难度非常高。5

  对牵引电机的控制一般是将逆变器和电机作为整体来控制的,现在最成熟的两种操控方法一个是矢量控制一个是直接转矩控制。在具体的操控方法中,还有很多实现上的困难。在其中,会添加一些技术,比如无传感器技术,非线

  再生制动是一种非常环保的制动技术,它利用列车的动能发电,将电能返送到电网中去。再生制动技术本质上是控制技术,它不需要额外的主电气设备,它只是将电动机作为发电机,逆变器作为整流器,整流器作为逆变器,参照上图。再生制动技术中最主要的,是如何保证返送回电网的电能的质量。

  动车组通常动力较为分散,设备都分布在不同的车厢上,在高速运行中,如何使设备协调工作,消除延时,这个是网络控制管理系统解决的。其中涉及到信号传输、通信协议、车载计算机等技术。

  高铁工匠”们的逆袭。高铁技术引进之初,面对引进的高铁产品,只能忍受洋专家的昂贵报价。为了打破国外技术垄断,更是为了我国高铁技术发展,十年时间,中国高铁技术人员,从稚嫩的“学生”摇身变成出国授课的“大咖”。十年逆袭之路,中国高铁所反映出来的安全与优质,是一代高铁人拼搏奋斗的“工匠精神”的最好展现。(一)万升云:近20年编写一本探伤图谱

  1989年,万升云从学校毕业,进入铁路系统工作。经过20多年的钻研,他已经是国内无损检验测试领域的“技术大牛

  在轨道交通行业,不伤害原有设备的检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。列车在高速状态下,任何一点瑕疵都有几率存在安全风险隐患,要确保每一件产品都满足高标准的质量发展要求。从涉足无损害地进行检测领域开始,万升云就在一点点积累,总结经验。和他的项目团队一起,通过对车辆重要零部件进行仔细的检测,采集大量缺陷图片,并通过对各种零部件材质、加工工艺、探伤工艺、缺陷成因等做综合分析及验证,分别对各类缺陷进行归类和定性分析。就这样,一本《机车车辆重要零部件表面探伤缺陷图谱》诞生了。由于没前人的积累,只是一点点归类,一点点总结,再一遍遍推敲验证。这本图谱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编制,直至2011年出版,花了近20年时间,填补了一项国际空白。

  1987年8月,19岁的李万君职高毕业,被分配到长春客车厂电焊车间水箱工段。入厂后,经常与不同单位焊接高手切磋的李万君技艺慢慢的升高,并顺利考取了碳钢、不锈钢焊接等6项国际焊工(技师)资格证书,成为全能型焊工。20米外,只要听到焊接声,李万君就能判断出电流电压的大小、焊缝的宽窄、焊接质量如何,绝无差错。2007年,作为全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的主力车型,时速250公里动车组在长客公司试制生产。列车转向架横梁与侧梁间的接触环口,是承载整车约50吨重量的关键受力点,按常规焊法焊接段数多,接头易出现不熔合的缺陷,质量没办法保证,一时间成为阻碍生产的拦路虎。

  “构架环口焊接七步操作法”,一枪焊完整个环口。这连最先进的焊接机械手也没办法完成的操作,让倨傲的法国专家也对中国工人竖起了大拇指。

  2011年以来,李万君带头完成国家发明专利21项,革新70多项,重大技术创新10多项,取得五小成果150多项,获奖104项。在打造中国高铁金名片的路上,大国工匠李万君们坚定前行。(三)高铁首席研磨师

  宁允展如果把高铁列车比作一位长跑运动员,车轮是脚,转向架就是他的腿,而宁允展研磨的定位就是脚踝。每片转向架的体重有1.1吨,定位臂落在四个车轮的节点上,每个接触面不足10平方厘米,当列车以时速300公里运行时,接触面承受的冲击力有二三十吨。缝隙大了,车轮可能会松脱;如果完全焊死,转向架就无法再打开,影响列车检修。

  宁允展负责的这道工序,不只在中国,全世界所有高铁生产线上,都要靠手工研磨。按照国际标准,留给手工的研磨空间只有0.05毫米左右,也就是相当于一根细头发丝。过去的十多年,宁允展就在这细如发丝的空间里施展着自己的绝技。磨小了,转向架落不下去,磨大了,价值十几万元的主板就报废了。宁允展可以像绣花一样,把切口表面这些隐约的竖线,织成一张纹路细密,摩擦力超强的网

  传道者”精神。在逐步的提升自身高铁技艺的同时,“高铁工匠”们努力为打造中国高铁品牌,追求卓越的高铁精神而奋斗,更乐意成为中国高铁在进军国际市场中,输出标准的“园丁”。正是一代高铁工匠们甘愿无私奉献,中国高铁才得以逆袭,中国高铁标准才得以走进慢慢的变多的国家。文=极客君@版权声明:未标注明确出处信息皆来自互联网,转载请标注明确出处--

  平台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